新瘘启用阶段在“生命线”长期使用中重中之重,新瘘启用的好坏决定了内瘘寿命长短,也在内瘘并发症中有很大影响! 哪些技术可以助力新瘘使用? 今天,盘点新瘘启用相关技术...
超声技术
目前诸多规范或指南均推荐了“绳梯穿刺”,并且计划性穿刺已经传遍大江大河,2019年KDOQI也有条件 的建议AVF优先选择绳梯穿刺法, 其中超声检查就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:
图片来自网络(来源海淀医院)
AVF启用前,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(color doppler ultrasound,CDU)检测新内瘘有助于把握穿刺时机、选择穿刺点和穿刺方向,从而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,减少穿刺并发症。 如描绘内瘘穿刺图:
【超声优势】
能预测可否成功启用,又能潜在性减少穿刺带来的创伤。
CDU还可用于新疑难AVF穿刺引导,提高穿刺成功率。
帮助绘制内瘘穿刺计划图
可以客观的了解血管情况,如粗细,距皮深度
希望我国CDU技术能广泛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维护与管理中。
留置针使用
在专家共识中也有相应推荐:
如采用透析用留置针,AVF启用首次穿刺时间可提前至术后2~3周 。 如果有更多的RCT研究将会更好。 留置针穿刺切勿一扎到底再撤针芯,见回血后放平往里送几毫米,就撤针芯,将软管送到位固定即可。
小规格的内瘘穿刺针的使用
新瘘血管壁偏薄,弹性差,管径偏小,选择相对较小规格的穿刺针对穿刺成功率很有帮助,进行低流量透析,同时也能降低穿刺针处的壁切应力,减少新生内膜增生和狭窄形成。
我国专家共识也推荐AVF使用的最初阶段,建议使用小号(17~18G)穿刺针和较低的血泵流量(180~200ml/min)。
钝针扣眼穿刺技术
AVF启用阶段往往不采用扣眼穿刺,但实际工作中,对于长度<10cm或者血管距皮较深的新瘘管也会推荐使用。 扣眼穿刺对血管的长度要求不高,可视血管情况选择最佳穿刺点,每次固定此穿刺点,同方向、同角度、同深度反复穿刺后形成皮下隧道,之后钝针顺着隧道滑入血管,可增加穿刺成功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