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军“大佐”,相当于我军什么军衔?为何军官宁当大佐也不做少将

比如大元帅一职往往授予日本天皇,以此来彰显其尊贵的身份和地位,而士兵们也会对其极其忠诚并拥护天皇的统治。

反观元帅一般都会颁给那些功成身退、战功赫赫的老将。

一般这样的人物此前都是将军级别的,并且在战场上有着十分出色的战绩,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等到老了之后退休了,日本天皇自然要对其进行加赏,说白了就是做做面子工程,向士兵传达自己是善待和器重老将的。

(日本天皇)

这样来看大佐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别高的军职,综合来看还是位于将之下,虽然也算是中上等的地位,但是要是见到少将的话,还是得点头哈腰。

再就是按照日本的分级来看,日本的佐级军官其实就相当于中国的校级,按这样来划分的话那大佐也就相当于中国的上校一职。

那话说为何很多日本军官,在晋升的时候宁可选择当大佐,也不愿意当少将呢?难不成日本的少将地位在实际中低于大佐吗?还是说少将有哪些待遇比不上大佐?

(少将)

二、少将真的不如大佐好吗?

其实很多日本士兵或者是军官,宁可当大佐也不愿意当少将,并不是因为少将不如大佐好,而是因为大佐可选择的空间更大一些。而且在实际作战中,大佐可能要比少将更有话语权和调兵的权利。

那这是为什么呢?这主要和日本的军官制度以及编制有关系,要知道在日本大佐可以担任师团参谋长,或者是旅团参谋长,也可以担任联队长。

可是要是别的国家,这个职位怎么也得是将级的人物才能担任,而日本在这方面并没有设置那么高的限制。

(拥有话语权)

正因如此,大佐在实际作战中发挥的作用,以及掌控的权利很可能比少将更大。

当然,并不是所有的大佐都可以担任师团参谋长,还是要看个人能力,还有上级的安排与指示,在军营之中要是碰到了少将以上的军官,还是要毕恭毕敬的。无论如何,在军衔上就是比人家低。

回到实际来看,大佐带领的军队数量可能会更多,按理说大佐放在中国来看只是团级长官,但是真正战场上大佐可以统领一整个联队,大概在四千人左右,有时可能要超过五千,这可是相当于我国两三个团的人数了。

如此一来,大佐在作战中,就有更大的操作和发挥空间,容错率也很高,这有利于他们更好的进行调遣和作战,在战争中也可以做出更大的功绩,这一点可是很多日本士兵和军官所向往的。

(大佐可带领的人数更多)

要知道日本士兵饱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,他们效忠天皇,对军队保持高度的忠诚,同时崇尚武力,经常以侵略战争的方式扩张,以此来获取更多的资源。

在这种思想观念下,很多日本将士更加注重自己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,而要想实现的军事理想那总要有足够多的士兵调遣。

所以在这一方面少将确实如大佐受青睐,不过话说回来这只是一部分人这么想,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想成为少将或者是继续晋升,只不过还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让他们不得不这样选择。

(日本军官)

三、等级制度分明,大佐是可实现的目标

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让很多日本军官和士兵放弃争夺少将之位。

这个原因就是日本十分严明的等级制度,而且日本具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。除此之外,我们也多少有所耳闻,在日本职场中新人是受先辈驱使的,实际地位低人一等,有些时候还不得不谦让前辈。

那在军队之中这种等级氛围自然也存在,更何况还有军官制度再一次进行严格的划分。

(日本职场新人)

普通的士兵要是想得到晋升,可想而知是多么的难,不被上级打压就不错了,还想超过对方,那无疑是难上加难。

再就是日本将级以上的军衔,可不是谁都能得到的,也不是单单靠努力就行,要知道这个国家还有封建主义的残留,也有贵族阶层,这些统治阶级会牢牢把控军队之中最高的军衔,不会轻易给到普通家庭出身的士兵,或者是其他的低级军官。

甚至在二战时期,日本还有专门为统治阶层,和贵族打造的培养学校。

(日本曾经的贵族学校)

人家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,在强大的家族势力帮助下,轻轻松松就能在军队之中混个高官,假以时日就能位列将级。这让普通的士兵怎么比,就算是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也不可能有人家起点高。

而大佐以下的军衔,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获得,所以很多士兵将此定为人生目标,能够做到这一地步也算是人生圆满了。

而少将的军衔就算是给他们也未必敢接,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家族背景,即便跨过这个等级限制也很有可能被打压,甚至是针对,那日子太不好过。

(日本的元帅)

总的来说,不是少将没有大佐好,只是大佐更有“性价比”,也更加符合实际,当然,大佐一职也不是大白菜,也是很难获得的,必须有足够的功绩和贡献才可以,然而在这种等级制度和封建主义的加持下,实际的晋升还是很难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